Jul. 2, 2019

The Baroque Gypsies

泰勒曼在聽了吉普賽的音樂後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們很難相信這些(吉普賽音樂家)吹笛手和提琴手在即興時是多麼的富有想像力。只需要一個星期,作曲家便可在一生中受到啟發。我已經使用這種風格寫了幾首協奏曲。

泰勒曼的樂器學習幾乎都是自學的,他幾乎對所有的管弦樂器都能演奏,如大鍵琴、木笛、巴洛克長笛、chalumeau(單簧管的前身)、長號、calcedon(五弦魯特琴)等等,他的多才多藝顯然是超越了許多當時訓練有素的巴洛克演奏家。到了1705年,年輕的泰勒曼因為他在作曲和演奏樂器能力的聲譽使他的職業生涯發展迅速,並被任命為Sorau(在現今的波蘭境內)的宮廷樂長。1706年二月,大北方戰爭的爆發使得泰勒曼無法回到宮廷四個月。這段時間,泰勒曼到了Kracow和Pless因而熟悉了波蘭和摩拉維亞的音樂,他稱這樣的音樂為“野蠻美”( barbaric beauty)。

正如他在自傳中提到,他與東歐吉普賽音樂的相遇影響了他的創作作品。這位年輕的作曲家一定對這種有創意的音樂相當著迷,這樣的風格可以在他的Caprice Symphony的最後一個樂章和E小調給木笛和長笛的協奏曲中看到。在當時流行的旋律除了有令人愉悅的田園風格之外,還有波蘭舞曲也受到人們的喜愛,而這時尚的波蘭舞曲也對東歐民間音樂和吉普賽音樂的價值有推波助瀾之效益。

泰勒曼在音色上的編配是非常珍貴與特別的。例如在Caprice Symphony中,由短笛、雙簧管、chalumeau和兩把低音提琴擔任獨奏群,弦樂團合奏,這樣的獨奏樂器組配置在西方音樂史上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這張專輯中的吉普賽的旋律和舞曲是來自於1730年出版的Uhrovska Collection,這本曲集集結了350首吉普賽的民間音樂。這種東歐音樂的泛文化寶藏展現了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以及其他地方對歐洲音樂的影響。根據吉普賽音樂的傳統,只有旋律是被記載的,伴奏樂器的組合和形式是可即興的。因此,本專輯中的作品是Ensemble Caprice利用吉普賽音樂豐富的和聲和節奏做出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編制和即興。並且,重新演繹泰勒曼和東歐吉普賽音樂的關聯性。專輯中除了有樂團即興與創作的吉普賽音樂,還有泰勒曼富有東歐音樂風格的作品或單樂章曲子。泰勒曼在他的具有波蘭風的作品中有屬於他自己的創作方法,以他的E小調木笛和長笛協奏曲的第四樂章為例,在他的波蘭風格的合奏樂段中會打斷加入經典的巴洛克風格樂段。他這樣從一種文化快速轉換到另一種的對比方式,讓音樂變得更豐富多彩,吸引著當時十八世紀的聽眾;而在這張專輯裡,也使用了同樣的編配手法,在吉普賽旋律的即興作品與泰勒曼的音樂中交替呈現,展現出繽紛多樣的音樂特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_9jeXPhHA

Jan. 10, 2019

Handel's recorder sonatas

韓德爾的直笛奏鳴曲可以分為兩個部分,HWV 362, 360, 365, 369為op. 1,在英國劍橋的Fitzwilliam 博物館裡的手稿HWV 376a和377則為第二部分,這兩首作品在手稿上並沒有標明樂器,但是,研究者皆認為應該是給直笛的作品。

編號一的四首奏鳴曲,每一首作品都是基於韓德爾的教學目的而創作,因此,每一個樂章都有其創作的原理。例如:G小調第一樂章和A小調第三樂章的詠嘆調風格;C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的賦格對位風格;C大調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則是在數字低音上方即興的形式;各式舞曲樂章,G小調第四樂章和C大調第四樂章是嘉禾舞曲,C大調第五樂章是小步舞曲,F大調第四樂章則是吉格舞曲;還有在和諧與不諧和和聲中相互影響交疊出現的音響效果的C大調第一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7Kz3Qkk40

 

George Frideric Handel Recorder sonata in C major op.1 HWV 365

Recorder: Frans Brüggen

Dec. 10, 2018

J. Baston (ca. 1685-ca. 1740): Recorder Concerto no. 5 in D major

J. Baston (ca. 1685-ca. 1740): Recorder Concerto no. 5 in D major

以高音域的小笛子譜寫協奏曲,是在1700年左右的倫敦的風潮。在倫敦的 John Walsh 出版的這三套作品中,都可以發現為高音域直笛譜寫的協奏曲。

William Babell (ca. 1690–1723): 6 Concertos in seven parts 1726

Robert Woodcock (1690–1728): 12 Concertos in eight parts 1727

John Baston (ca. 1685-ca. 1740): Six Concertos in six parts for violins and flutes 1729

而當時的高音直笛,則是流行所謂的 "sixth flute",也就是以D音為最低音的高音直笛,比當時英國以F音為最低音稱為common flute 的直笛高六度音。

John Baston,英國作曲家,直笛和大提琴演奏家。他的作品通常複雜性不高,長度也不長,但他卻能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融入他充滿音樂性的樂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7hakh-If4&feature=push-fr&attr_tag=cvctOfBFoZR0YGOr%3A6

Nov. 15, 2018

J. S. Bach : Sonata in C major, BWV 1033

在1954年出版的《新巴赫全集 (NBA Ⅵ/3)》中,並沒有收錄BWV 1033,主要原因就是認定此曲作曲家的爭議,除了因為手稿證據不足的原因之外,在音樂上的展現與巴哈慣用的習慣不一致也是其中之一原因,例如,在BWV 1033的最後一個樂章是小步舞曲樂章,在巴哈的其他作品中並未發現這樣的安排;而且,在快板樂章的Alberti bass伴奏形式,也是有異於巴哈常態之處。另外,有此一說,因為此曲長笛旋律部分都沒有休息,有可能是巴哈為無伴奏長笛所做,爾後,才由他的兒子譜寫數字低音曲譜。

本曲共有四個樂章,雖然也是慢-快-慢-快形式,但因為最後一個樂章的小步舞曲,而讓這個樂章頗有組曲的風格。第一樂章,Andante- Presto,曲子由行板速度的旋律開始,爾後即在一個持續低音上展開如小提琴技法般的急板炫技旋律,最後停在屬音,讓這個急板樂段似是為第二樂章鋪陳的熱身旋律。第二樂章,Allegro,流暢圓滑般的旋律貫穿全曲,和聲單純,其Alberti bass伴奏形式引人注目。第三樂章,Adagio,在關係小調上呈現,富有抒情詠嘆的風味,伴奏呈現與長笛聲部呼應更多的線條與旋律。第四樂章,Menuett Ⅰ&Ⅱ,由兩段各自反覆的小步舞曲組成,最後再反覆至第一小步舞曲後結束整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V-zW-dn9g

Nov. 5, 2018

J. S. Bach: Sonata in E major, BWV 1035

    本曲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兩個手抄譜中,有這樣的文字註記: 巴哈在17??年訪問波茨坦時,為菲德烈大帝的貼身侍衛所寫。因此,可假設這個作品是在巴哈到這裡的兩次旅程中之一,1741年或1747年所創作,抑或是可推論這是他到波茨坦之前就已創作的作品,但在到達波茨坦時才將此作品獻出。因為,若把巴哈在1747年呈現給菲德烈大帝的BWV 1079 《音樂的奉獻》中的三重奏鳴曲與此曲比較,可以發現其風格之迥異,故推論其可能是早之前的作品。

    本曲的結構是傳統的慢-快-慢-快四個樂章的教堂奏鳴曲形式,除了第一樂章以外,其餘三個樂章都是有反覆二段曲式。第一樂章,不太慢的慢板,樂曲中富含各式的裝飾音,從樂曲開始,這些裝飾般的旋律即自由無拘束的延伸至樂章中止。第二樂章,快板,前後二段各自反覆的二段體,樂章開頭的動機,以及第二段的中後部分再現樂曲一開頭的旋律等特徵,讓人聯想其有近似於古典樂派旋律的模樣。第三樂章,西西里舞曲風格,長笛和低音旋律以八度卡農形式開始,隨後兩聲部間以優雅迷人的旋律相互應答著。第四樂章,很快的快板,開頭充滿律動感的旋律,即是貫穿全曲的動機素材,此曲即是愉快又生氣勃勃的終曲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KP4me2RDs

Recorder: Erik Bosgraaf

Harpsichord: Francesco Corti